其實如果換個角度,多審視自己,,把員工當做一面鏡子,,照照自己,發(fā)現(xiàn)最后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,!
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,,需要改變視角,靜心頓悟,!
1,、當下的環(huán)境是最合適的環(huán)境
要立足現(xiàn)實,不要去假設一些不可能的條件,,比如:如果誰在去做這件事就好了,,如果人數(shù)再多一些就好了,如果市場投入再大一些就好了,,如果沒有不利的事情出現(xiàn)就好了……做一些無謂的假設,,只會浪費時間,延誤戰(zhàn)機,,或為自己達不到目標找借口,。要在現(xiàn)實的狀態(tài)下開展工作,,而且認為當下是最合適的環(huán)境,唯有如此,,才能積極思考,、正面應對。
管理者認為員工隊伍素質太差時,,想一想,,假設員工隊伍素質提高到自己想象的水平,他們還會甘心于現(xiàn)有的崗位嗎,?自己還能當他的領導嗎,?如果一切都如自己所想,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又如何去體現(xiàn)呢,?再說,,現(xiàn)有的環(huán)境,不正好是體現(xiàn)自己能力和鍛煉自己的最佳舞臺嗎,?這是多難得的自己施展才能和成長的環(huán)境,!企業(yè)在市場中,就如同真實的作戰(zhàn)環(huán)境,,隨時面臨市場決戰(zhàn),,不允許彩排,更不允許做條件假設,。
2,、眼中的員工狀態(tài),其實就是自己的表象
自己眼中公司員工狀態(tài)如何,,感受到他們是忠誠,、是努力、是抱怨還是難以管理,?在一個努力的人眼里,,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別人的努力,別人的負面因素也無暇顧及,,感受到的全是他們的努力,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。相反,,一直心中不平,滿是抱怨的人,,也會吸引那些喜歡議論別人是非的人,,結果眼中看到的抱怨越來越多,正面的因素在他眼里或者都視而不見。所以自己感受到他們的狀態(tài),,其實就是自己的表象,,只是我們看別人容易,讀懂自己難,。
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,,對同一個企業(yè),不同員工的感受和評價肯定不同,。企業(yè)還是那個企業(yè),,員工還是那些員工,為什么每個人的眼里看到的不同呢,?這是因為每個員工的狀態(tài)不同,,看到的也會不同,相由心生就是如此,。其實,別人就是一面鏡子,,照到的全是自己,。我們總喜歡盯著別人找缺點,而很少從內心審視自己,,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,。當我們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都看不順眼時,那一定是自己出了問題,!
3,、特別不喜歡的,就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
我們有時會特別不喜歡某人或者特不喜歡某人做的某事,,這原因是什么呢,?是別人的問題嗎?他的這一點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嗎,?不見得,!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歡,那為什么自己不喜歡,?問題出在哪里呢,?那是因為自己有偏見,或者是自己小題大做,,或者是自己的某種“性格缺陷”,,從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歡。
比如員工經常和自己對著干,,那是說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不夠,,或者能力沒有得到其認同,或者自己平時也是對其如此,所以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,;如果某人執(zhí)行力差,,經常拖拖拉拉,那是自己在管理上沒有相應的規(guī)章制度,;如果員工經常以家庭有特殊原因而耽誤一些事情,,那是說明自己對員工關懷不夠;當我們不能容忍別人非議自己時,,那是自己確實有某方面的不足,,而自己又沒有覺察到;如此等等,。當我們面對“不喜歡”時,,恰恰就是發(fā)現(xiàn)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方面。
4,、把員工看成什么,,他就是什么
我們習慣給員工貼標簽,能力是強是弱,,工作積極還是懶散,,與自己是敵是友。自己怎么判斷,,往往最終真的就如所料,。心理學告訴我們,在給某人貼上標簽時,,我們的行為和態(tài)度也會對其發(fā)生微妙的變化,。如認為某人是和自己對著干,那么在與其溝通時,,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就會表現(xiàn)出防備,、不屑或敵意的態(tài)度,結果這些信息被對方捕捉到,,對方也會同樣為之,。這個最初的“判斷”是自己釋放出去的,造成了弄“假”成真,。再如我們認可某員工工作能力,,就會多包容和鼓勵,出現(xiàn)正強化,;反之,,認為員工能力不行,我們就喜歡批評和排擠,,結果進行了負強化,。其實這些標簽,,都是我們心里所預設出來的,并不代表真實,。不然,,為什么有的員工換了個工作環(huán)境,就表現(xiàn)出和原來判若兩人呢,?所以,,總體上來說,應該相信每個員工都在努力創(chuàng)造一片自己的天地,,我們要多鼓勵,、多肯定,多給員工貼正能量的標簽,。
5,、員工的徹底認同,只有靠感化
不要認為企業(yè)有了規(guī)章制度,,有了三項紀律八項注意什么的,,就能讓員工徹底的認同和遵守。表面的服從和內心的認同相差很遠,,表現(xiàn)在工作上就是規(guī)定的才去做,,規(guī)定不到的就投機取巧,缺少了工作的主觀能動性,。制度越來越多,,培訓越來越多,,員工并不一定買賬,,流失率的高低就可以作為參考。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員工離職與其上司有直接關系,。試想,,員工都準備離職了,自己對其還能有什么影響力可言,?
員工的徹底認同,,關鍵是領導者自己的魅力和專業(yè)技能,自己以身作則,,讓員工內心受到觸動,,這樣的影響才持久,帶來的執(zhí)行力才會強,�,?茨切⿲局艺\、貢獻大的員工,,有多少是管理出來的,?只是表面上的一堆管理制度,沒有感情的投入、魅力的影響,,是很難讓員工認同的,。
6、所有面臨的問題,,都是自己造成的
有些管理者喜歡怨天尤人,,總是羨慕別人天時地利人和,覺得自己身邊的同仁或客戶有意制造難題,。其實每個人身邊的所有環(huán)境都是自己經營的,,發(fā)生的事情是好是壞,都與自己的積累有關,,不然為什么不發(fā)生在其他人身上呢,。自己所遇到的所有問題,都是自己造成的,。
比如管理者交代下屬做一件事情,,結果下屬做砸了,惹出了麻煩,。如果把原因歸結到下屬沒有能力,、不用心,然后狠狠的批評他一頓,,結果呢,?他并不一定聽得進去,心里不服氣,,以后可能依然如故,,甚至更糟。如果進行自我剖析:員工是自己安排的,,是不是沒有交代清楚,,是否過程中間沒有跟蹤,或許自己對“識人”還需要技能上的提升,,等等,。下屬看到領導自我批評了,也會分析他自身的原因,,而不會再去想著推諉扯皮,。如此這般,大家都只從自身找原因,,以后就會杜絕此類事件,。
7、好“果”必定是早前種下的善“因”
事情的發(fā)生必有因果,,種豆得豆,,種瓜得瓜,,現(xiàn)在的每一件事情必定會影響到將來。只不過現(xiàn)在的哪件會影響到未來的哪件很難一一對應,,但可以肯定的是,,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餡餅,現(xiàn)在的“果”必定是之前種下的“因”,,好果歸于善因,。
為什么會遇到很多麻煩事?那是因為之前,,我們給別人添了麻煩,!感覺員工與自己之間越來越難以合作了,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對他種下了什么不好的“因”,。有員工說,,我招惹誰了,那么不好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,?某某事件真是不公平……因果兌現(xiàn)時間不一,,過程有的很漫長,導致很多人不容易相信,。不要認為不公平,,因為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。
8,、心存僥幸的事件肯定會暴露
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,、行得直,不要有自私的行為缺陷,,更不要認為自己處于領導崗位,,一般員工發(fā)現(xiàn)不了。比如占公司便宜,,背后非議他人,,自己違反公司制度等,,有些管理者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,,總覺得別人不會知道。人的心理有個弱點,,在同樣條件下,,往往認為好事會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大,不好的事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很少,,于是就形成了僥幸心理,,“哪有那么巧?”但我們回想一下,,總會發(fā)覺身邊有人在“耍小聰明”,,那就說明事情肯定會暴露的,,如果領導者有某些“缺陷”也肯定會讓員工知道。一旦被同事和下屬發(fā)現(xiàn),,他們會想:領導不過如此嘛,?!試想,,以后怎么可能會讓下屬心服口服,?
心存僥幸的負能量事件要徹底杜絕,“要想人不知,,除非己莫為”,,這是中國的古訓,不無道理,。
9,、知易行難,所以更要重視“行”
當前網絡,、微信,、書店等各種什么勵志文章、什么心靈雞湯,、什么正能量,、什么技能方法的真是太多了,天天耳濡目染,,可我們靜下來想一下,,自己的一些不好習慣或工作方式,又進步了多少呢,?大多還是該怎么還是怎么,,也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生活中自己改變了多少,依然“我行我素”,!都知道“知易行難”,,但關鍵還是要把所“知”,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,,而不能工作是一套,,說辭又是另一套。
10,、成功很難復制,,企業(yè)很難模仿
一個企業(yè)的成功,可以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地方,,但要注意企業(yè)的成功絕不是生搬硬套,。企業(yè)市場環(huán)境不同,企業(yè)文化不同,,員工組成不同,,品牌使命不同,,產品地位不同,多方面的差異就決定了成功的難以復制性,!企業(yè)又不是完美的,,要去模仿的,也可能恰是對方的弱點,。結果弄的不倫不類,,比葫蘆畫瓢,東施效顰,,結果就可能南轅北轍,。
能夠進入我們視線的企業(yè)往往是比較大的,在行業(yè)具有壟斷性,,比如QQ,、淘寶、微信等這樣的應用基本都具有排他性的,,也就是說成功的企業(yè)只是極少數(shù),。把問題聚焦在別人身上是無意義的,看其他企業(yè)再多的精彩,,也與自己無關,。對于大多數(shù)企業(yè)來說,研究自身企業(yè)的特色和個性,,如何發(fā)揮自己的特色優(yōu)勢給予客戶,,才是比較腳踏實地的動作,而不是好高騖遠的去思考比彩票還要低概率的所謂成功復制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