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博浪沙以呼嘯飛來的鐵錐宣告進入秦漢職場的張良,,也曾面臨過選老板的困惑,,也曾面臨過擇業(yè)失敗的教訓,他最后是怎樣選對老板的呢,?
職場教訓:
不會帶隊 一敗涂地
西漢成立之初,,老板劉邦親自選出漢初三大杰出青年:張良、韓信,、蕭何,。張良的獲獎原因很明確: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。”這句頒獎評語流傳兩千多年了,,都知道夸贊張良足智多謀,殊不知這句話,,也給張良的職業(yè)狀態(tài)定了型:參謀,,注定他只能在帷幄之中定千里外戰(zhàn)場的制勝之策。如果真讓張良跑千里外的前線直接帶隊做業(yè)務(wù)呢,?在這方面,,他是有教訓的。
求職玄機:學習張良選中劉邦
第一次教訓是在博浪沙,,張公子幾乎赤膊上陣做業(yè)務(wù),。公元前218年,秦始皇車隊經(jīng)過博浪沙,,身為六國舊族的張良公子,,當時應(yīng)有32歲了,,老大不小的,也不冷靜,,雇傭大力士滄海君,,用大鐵錐砸嬴政的車駕。戰(zhàn)國末和秦朝時期,,刺客的失敗率是百分百的,,成功率遠低于春秋時代,張良也走不出這個定律,,結(jié)果只落得個隱姓埋名,,倉皇逃竄,隱居下邳,。
這個時期的張良,,其職場思維還停留在戰(zhàn)國,將自己定位為刺客,。他進入職場的使命是要恢復戰(zhàn)國的格局,,恢復韓公司的光榮。他祖宗的職場就在韓公司,,祖父張開地是韓相,,老爸張平也是韓相。
他自己呢,,不等上班,,韓公司就沒了,但祖輩的職場思維,,在他大腦里已形成了思維定式,。也不怪小張,新的思維要有新的格局為誘導,,而當時陳勝吳廣還在地里干活,,做著“茍富貴”的夢,沒有開啟新的格局,,張公子也只好玩票當刺客了,。此個案中,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是汗水,,卻不到萬分之一的靈感,,技術(shù)含量稀薄,當然失敗,。
第二次教訓是在秦末,,張老師親自帶團隊做業(yè)務(wù),這個失敗是讀史人最容易忽視的,。陳勝,、吳廣激活了天下各種職場元素,,張良也被激活了。他聚集了一個百多人的團隊,,找到項梁,要求恢復韓公司,,而且還找到了橫陽君韓成,,立他為老板。
老板有了,,知道為誰打工了,,張老師不僅把韓公司樹立起來了,而且還一度將團隊擴大到千多人,,得了幾座城池,,“西掠韓地,得數(shù)城”,。
然而,,失敗接著就來了,新擴張的地盤還沒捂熱,,秦軍一來,,張良打下的新業(yè)績?nèi)P丟失,自己也帶著零星的團隊在潁川一帶東躲西藏,,“往來為游兵潁川”,。
這個失敗的個案道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,張老師雖然點子多,,但似乎不適合親自帶團隊,,不適合做老板,只能去投靠一個老板,。這個時候的張良,,沒有找舊公司老板,而是找了一家新的小公司:劉邦公司,。
啟示:
能為團隊出主意,,不等于能帶好團隊。帶團隊,,還有計謀之外的因素,,諸如個人魅力、氣場等,。
職場玄機:
神秘寶典成老板“試金石”
張良為什么選中劉邦呢,?原來張良這小子,在樹立了老板橫陽君之后,,還是留了點心思的,。他懷里老是揣著一本所謂的《太公兵法》,,看見一個老板,或者一個有老板潛質(zhì)的人,,就拿出這本小冊子來給人家看,,十有九個看不懂,剩下劉邦能看懂—OK,,劉邦就是他的老板了,。《史記》和《前漢書》都是這么記載的:“(張)良數(shù)以《太公兵法》說沛公,,沛公善之,,常用其策。良為他人言,,皆不省,。”
一本《太公兵法》,成了考老板的不二寶典,,這是本怎樣的秘籍,?
求職玄機:學習張良選中劉邦
據(jù)張老師自己的說法,是他給一位神秘的老人撿鞋子,、系鞋帶,、大清早不睡覺陪老人晨練,才得了這么一本秘籍,。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,可信嗎?比張良晚一千多年的蘇軾大學士覺得老人可信,,但秘籍不可信,,他在《留侯論》里認為:神秘老者留給張良的寶貴兵法,不是文字上的兵法,,而是訓練了張良的忍耐力,,張良把這種忍耐力傳授給劉邦,所以說“其意不在書”,,老人的用意根本不在那本書上面,。
但今天我們要跳出蘇軾的觀點,從戰(zhàn)略思維的角度來看問題,。
張公子在第一次職場策劃失敗后,,隱居在下邳,過的是“任俠”的生活,,其實,,也是進入了一個職場休整期。一方面,,他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,,結(jié)交各種各樣的朋友,,而“任俠”就是認識朋友的一種方式,例如項羽的叔叔項伯就是這個時期結(jié)識的,。
更深入一層的是,,張良在進行職場思維的調(diào)整。一方面,,不排除確實有一位神秘老者送他一本寶典,,促使他思維轉(zhuǎn)變,這是一個“充電”過程,;另外一方面,張良也在內(nèi)心深處重塑自己的職場形象,,從此前的戰(zhàn)國刺客轉(zhuǎn)型到秦漢謀士,,他對整個格局也有了自己成熟的考慮,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戰(zhàn)略思維,。結(jié)識人,、了解人、打造戰(zhàn)略思維,,在休整期做好這些方面的準備工作,,接下來,就看誰的思維能和自己對接了,。能對接的,,就是他的最佳老板人選,。
啟示:
職場休整期,未必只是“充電”,,重新打造自己的思維,,不只是看自己最適合誰,也要看哪個老板最適合自己,。自己對老板,,也要有所要求,老板也是員工塑造出來的,。
職場業(yè)績:
老板對口
實現(xiàn)無障礙糾錯
張良重出江湖后,,就開始找老板,。在找老板的過程中,他遵循了兩個理念,,既不耽誤父輩的舊公司,,也不耽誤自己的發(fā)展。
第一個理念,,忠于原有的舊公司,,希望能把祖輩效力的舊公司重新樹立、振興起來,,這是老張家對舊公司忠誠度在他身上的一種自然延續(xù),。做人要厚道,張公子這樣做沒有錯,,如果老天能成全他的美意,,讓舊公司的老板符合張良的理念和要求,那就是最完美的結(jié)局了,。然而,,答案是否定的。
第二個理念,,尋找合意的公司和老板,。在忠于原有舊公司的基礎(chǔ)上,張良另外開辟一條道路,,將自己打造成型的戰(zhàn)略思維整理成一個小冊子,,遇到可能適合的人,就拿出來進行交流,�,!短ā房赡軟]有什么神秘之處,關(guān)鍵在于接受者能不能和這種思維合拍,,合拍者就可以展開合作,。
與其說是劉邦看懂了《太公兵法》,不如說是劉邦懂了張良,,二人的戰(zhàn)略思維能對接,。在確定劉邦之前,張良曾有兩個老板人選—橫陽君和楚假王景駒,。橫陽君太弱,,排除;景駒和劉邦一比,,也太弱,,于是在作出投奔景駒的計劃還沒多久,就轉(zhuǎn)而投奔劉邦公司�,!妒酚洝酚杏涊d:“良曰:沛公殆天授,。故遂從之,不去見景駒,。”
“良邦配”組成之后,,老板和智囊配合的默契就顯示出來了。張良作為智囊,,并不是憑空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策劃,,而是給劉邦糾錯,提供一種正確的選擇,。例如勸劉邦主動登門向霸王道歉,,不要躺在秦公司的財寶和美女上睡大覺等。好的糾錯,,往往等于好的策劃,,事實證明,張良沒有選錯老板,,劉邦雖然經(jīng)常頭腦發(fā)熱,經(jīng)常犯錯,,但最終總是能順著張良的正確思維做抉擇,,避免決策失誤。
而項羽就不能順著范增的正確思維走,,不給范增糾錯的機會,,既然不給員工糾錯的機會,市場也不給老板改錯的機會,,這就是楚公司與漢公司的區(qū)別,。
啟示:
看對方能否合作順利,要看理念是否合拍,,而合拍的標志之一就是能否無障礙糾錯,。
(原標題:歷史中的職場:神秘寶典助張良選中劉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