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體來說,,在東漢,,一入臘月,,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(fā)年終獎;而北宋,,皇帝發(fā)年終獎的時間則是每年的冬至,;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商店的伙計,、作坊的工匠,、公司的職員、當鋪的朝奉,,一般也都能拿到年終獎,。
壹
攢起公文賣廢品
秦、漢,、魏晉時期,,公文不是寫在紙上,而是寫在竹簡上,,一份較長的公文,,得用一堆竹簡。等到公文寫成,,從這個部門傳達到那個部門,,怕竹簡丟失,也怕有人篡改,,得用口袋裝起來,,扎緊了,再糊上膠泥,,蓋上公章,。另一個部門收到這個口袋,剝掉膠泥,,把竹簡倒出來,,裝竹簡的這個口袋就成了廢品。那時候裝竹簡的口袋有皮質的,,有絲織的,,也有麻布的,都能賣錢,。大點兒的部門——像負責監(jiān)察百官的御史臺,,公文往來最多,攢的口袋也最多,,到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,,一個部門的辦事員就都有年終獎了。南北朝以后,公文主要用紙張,,鑒于傳真機尚未問世,,公文往來只能靠驛馬運送,路上怕紙張磨損,,還得用封套把公文裝起來,。這封套主要是布做的,史稱“書囊”,。有些窮衙門,,舊書囊攢得多了,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者被單,,過年時發(fā)給諸位同僚,,雖然微薄寒酸,也算是一項年終獎,。至于寫公文用的紙張,每過一年半載,,一定能攢下一大批,,等過了保密期限,就能賣廢品,,賣得的錢,,也能發(fā)年終獎。
貳
府縣小吏去放貸
唐朝和宋朝,,都有那么一段時間(如唐肅宗時期和宋神宗時期),,允許各“機關單位”向民間放高利貸。高利貸的本金,,有朝廷撥付的“本錢”和“公用錢”,,也有公務員們自己湊的集資款。上至六部,,下至府縣衙門,,都把這些本金放出去。放貸的對象,,主要是各單位轄區(qū)內的商人,。放貸的期限,短則幾天,,長則一年,。月息最低3%,而且是“驢打滾”的利滾利,,利潤相當可觀,。獲得的利潤,國家財政抽小頭,,本衙門留大頭,,大部分利息都存進了“小金庫”,,供領導調劑使用,一些錢用來吃喝玩樂,,一些錢用到歲尾發(fā)年貨,、發(fā)紅包。
叁
公款用來做生意
還有的衙門嫌放高利貸來錢還不夠快,,直接拿集資款甚至公款做生意,。
做什么生意呢?造酒,,造醋,,投資房地產(chǎn),販賣私鹽,。酒,、醋、鹽,,在大多數(shù)朝代都是專賣品,,壟斷經(jīng)營,,利潤驚人,。房地產(chǎn)生意,至少從晚唐就開始興盛,,晚唐的軍閥,、五代十國的將軍,、宋朝的王爺、明清兩代的京官,,很多人從事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,。那時候的房產(chǎn)開發(fā)還很原始,其主要形式,,就是在繁華地段買一塊地皮,,然后在上面蓋門面房,蓋好了,,再對外出售或出租,。像宋朝名將岳飛,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,,都經(jīng)營過房地產(chǎn),,只是他很清廉,經(jīng)營所得主要拿來補貼軍用和興辦教育了,,沒放進私人腰包,,也沒有給下屬發(fā)年終獎。但是別的文官武將可不像他這樣高風亮節(jié),他們販賣私鹽也好,,走私別的違禁品也好,,投資房地產(chǎn)也好,賠了,,用公款沖賬,,賺了,自個兒笑納,,再給同僚和下屬發(fā)點兒紅包,。
肆
窮酸官員當褲子
不同級別、不同性質的“單位”,,“創(chuàng)收”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遠的,。職權大的衙門,“小金庫”充足,,年終獎就多,;沒人理會的清水衙門,“小金庫”寒酸,,年終獎就少,。
對于年終獎羨慕嫉妒恨的情緒,自古就有,。南宋大詩人陸游說過一句順口溜:“吏勛封考,,筆頭不倒,;戶度金倉,,日夜窮忙,;禮祠主膳,,不識判硯,;兵職駕庫,,典了祓褲。”意思是,,吏部是管官員升遷的,,戶部是管工資發(fā)放的,,這兩個部門,,一個管人事,,一個管財政,,都是要害機關,,所以紅包多得收不完。而禮部主管文教,,沒人理會,;兵部在太平時節(jié)用處不大,,也沒人理會。所以這兩個機關的官吏就沒有多少紅包,,窮得要去當褲子,。
伍
翰林直接收紅包
歷朝歷代的翰林院,一沒事權,,二沒財權,官員們跑關系走路子,,很少到這兒來送禮,,窮翰林是當定的了,。好在皇帝給他們一個收紅包的機會,,譬如宋朝,朝廷冊封某個大官,,一般讓翰林起草任命書,,起草完了,皇帝會命令被冊封的那個大官給起草任命書的翰林送謝禮,。這謝禮動輒幾千貫銅錢,,或者幾百匹絲綢,或者幾十匹好馬,,相當優(yōu)厚。為了能夠利益均沾,每起草一份任命書,,翰林們都盡可能集體上,,小明負責提綱,小強負責初稿,,小胖負責修改,,小張負責潤色,,最后再請小李來謄寫,。既然大多數(shù)任命書都是集體努力的結晶,,那么得到的謝禮自然也要集體分配,。怎么分配呢,?集中起來,,一年分兩回,,三伏分一回,歲尾分一回,。歲尾分的這回,,就當是年終獎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,翰林們這樣分發(fā)年終獎,,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興,。
在唐朝,,翰林分兩種,,一種是翰林學士,,級別高,有機會起草任命書,,有機會拿謝禮,;一種是翰林待詔(當年李白就是這個職務),,級別低,起草任命書的活兒一般輪不到他們干,。不過翰林待詔跟皇帝見面的機會多,,哪天逗皇帝高興了,一不小心就能升大官,。于是翰林待詔們定下了一個規(guī)矩:不管是哪個翰林待詔升官了,都得向沒升官的翰林待詔交錢,,升的官越大,,交的錢就得越多。所以沒升官的翰林待詔隔三差五就能有一筆進賬,他們把這些錢存進“小金庫”,,到了歲末,每人分一份紅包,,高高興興回家去,,開開心心過新年。
■本報綜合
古代年終獎金有多少,?
漢代我國就已經(jīng)有了年終獎,。像東漢,,一入臘月,,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(fā)年終獎了。發(fā)多少,?有定例:大將軍,、三公,每人發(fā)錢20萬枚(五銖錢),、牛肉200斤,、大米200斛;九卿每人發(fā)錢10萬枚,;校尉每人發(fā)錢5萬枚,;尚書每人發(fā)錢3萬枚;侍中每人發(fā)錢2萬枚,。
東漢后期,,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于現(xiàn)在人民幣4角,一斛大米重16公斤,,由此估算,,大將軍和三公每人所能領到的年終獎,折合成人民幣大概在10萬元左右,。而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銖錢,,折合成人民幣不過7000元,領這一回年終獎,要超過他們一年的工資,,所以,,大官小官都盼快快過年,。
北宋是中國古代的“高薪時代”,,工資高年終獎少。每年冬至,,皇帝給高級干部們發(fā)年終獎,,宰相,、樞密使以及曾經(jīng)封王的大臣,,每人只有5只羊,、5石面,、兩石米,、兩壇子黃酒而已,。宋朝一石是66公升,,大概能裝米50公斤,裝面30公斤,,兩石米無非100公斤,,5石面無非150公斤,再加上那5只羊,,撐死了值幾千塊錢。而著名清官包拯“倒坐南衙開封府”時,,有工資(月料),,有餐補(餐錢),,有飲料補貼(茶湯錢),,有取暖補貼(薪炭錢),有招待補貼(公使錢),,有崗位補貼(添支錢),,全部加在一起,一年將近一萬貫,按購買力折合成人民幣,,至少在600萬元以上,。那點兒年終獎跟他的薪水相比,簡直不值一提,。
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很低,,京官的年終獎金不是朝廷發(fā),而是來自地方官員,。當時地方官員來錢渠道多,,而京官就比較窮困一些,。地方官員為獲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應,,每當冬日降臨,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,,向六部司官孝敬錢財,,此謂“炭敬”。有詩證曰:“瑞雪逍遙下九重,,行衙吏部掛彩燈,。頻叩朱門獻暖爐,玉做火塘熔炭紅,。”
實際上,,炭敬就是春節(jié)過節(jié)費,在地方上叫節(jié)敬,。炭敬是“饋歲”(新年禮物)的意思,,所以地方官員贈送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說數(shù)目,而以梅花詩八韻,、十韻或數(shù)十韻來代替,,如果是四十兩銀子就說是“四十賢人”,三百兩就說“毛詩一部”,,顯得很儒雅,。